有人说:
当你处在科研之迷雾中找不到努力方向时,你会“渴望”得到这个人的指点;
当你遭遇生活的烦恼而缺乏前进的动力时,你会“渴望”向这个人倾诉;
当你获知了喜讯而兴奋得一塌糊涂时,你更会“渴望”与这个人分享快乐!
那么,这个每逢“关键时刻”都会被"忆起"、都会让你“渴望”的人是谁呢?
时光摆渡 姚门桃李忆芬芳
2020年12月,我与同事赴江城武汉有关高校考察学科专业建设与招聘人才,便特别去了我的博士母校——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既到母校,是一定要去看望自己的导师的。然而不巧的是,我的导师——姚岚教授去北京出差了。无奈,我只好在她的办公室门口拍照留影,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也算是和导师“见了面”了。
故地重游,一草一木既陌生又熟悉至极,亲切而温情。进入同济广场,两位重要人物的雕像一下子进入了我的视野:一位是埃里希·宝隆(1862—1909)博士,它让人自然想起这位一个多世纪之前的德国医师当年对“同济”的开创性贡献,即他于1907年创建了华中科大同济医学院的前身——上海德文医学堂的产生敬意;另一位则是被誉为“中国外科之父”的裘法祖(1914—2008)院士,说到这位老先生,便不免让人想起他的“会说会做会写”六字箴言与“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的人生格言。沿着校内的主干“拐”字形路向内步行,不远即是碧珠长廊。在长廊的右侧,则是医药卫生管理学院办公与教学楼。站在楼前,回忆如潮水般涌来,连绵不绝,那是我十多年前在导师的指导下学习与研究的日子。
2007年9月的一天,我参加医药卫生管理学院在六楼举行的研究生开学典礼。
典礼刚开始后的几分钟,有位女教师迟到了(后来获知是因路上堵车),即要在会场的最后一排静静地坐下,主持人看到后,连忙热情地说到:姚教授,来、来,请上来!我看了下主席台上的台签,“姚岚”。原来她就是我久闻其名的姚教授——明眸善睐,尽显大家闺秀的气质与风范。我随即对其进行了“百度”:
1992年在上海医科大学卫生管理培训中心获得学士学位;1999、2003年先后在同济医科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获得医学硕士、博士学位,其中1999-2000年借调在卫生部工作,2003年在澳大利亚 Momash 大学进修一年;2005年至今为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学科博士生导师,研究;自2004年11月起,担任中英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与贫困救助项目项目经理。近年来承担国家科技部、卫生部、教育部等各类课题10多项,近10项成果荣获湖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三等奖等省部级科研奖励……
国内知名的专家朴实平素、不长不短的个人简介,自然让任何一个求学者了解后感到敬佩。那时,我还不知,这一小小的"百度"便结下了我与导师的不解之缘。说来也快,仅仅过了几天,学院研究生办公室的老师通知我们进行导师“双选”。
我向比较熟悉的医药信息系主任金新政教授请教。他思虑再三,向我推荐了原来我就“熟悉”(刚刚"百度"过)的姚岚教授,并且表示他负责和姚联系。没想到,姚老师第二天就约见了我,她简要了解了我的学习、工作经历和科研情况后,便欣然同意了我选报她为导师。她打趣地说到,自己还是第一次接收年龄长于他的博士生呢,随之又提醒我:老曹啊,你是本级同学中年龄最大的,一定要好好努力,否则可让同学们笑话啊!
从此,开启了我和姚老师四年的师徒生涯,以致确定了终生的师徒关系。
学海泛舟 不倦教诲自成蹊
不知不觉,两年紧张而有序的公共课、专业课程很快就结束了。接下来,最艰巨的任务即是毕业论文题目的选取与开题。我第一次拟定的题目是围绕“医药卫生领域信息不对称”的有关内容,主要考虑和我硕士的研究领域相关,而且自己也一直从事“信息”工作,加之发现有位师兄研究的是“医患非对称信息及互动模式”。各项因素综合起来,我便直接选定了题目。开题报告形成后,我欣然将它发给了导师。不料她没有说“行”,也没有说“不行”,只说“让专家们评价下吧”。结果论文开题答辩时,有专家提出,已经有博士生的题目与此相似,而从答辩者的研究设计看,预计研究结果很难有所突破。主持答辩会的专家在总结时也表示“建议这个题目还是不要做了”,自然让我非常郁闷。
博士生导师是博士生培养的第一责任人,承担着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的使命。姚老师对学生的成长发展特别负责,要求也非常严格,在整个学院里是出了名的。比如,遇到研究生学习、研究过程中由于个人不认真、不负责出现的各种不良后果与问题,她绝不姑息。想到这些,我也做好了被批评的准备,因为题目拟定后与答辩前,确实犯了向老师汇报不及时的错误。
随后,姚老师召集了她指导的全体博士硕士生参加的开题答辩交流会。她对本次答辩会作了简要总结,对各位同学汇报的情况作了简要点评,强调论文选题应符合“三性”即必要性、可行性与创新性的要求。老师当着我的面告诉其他同学:你们不能和高芳同学比,他已经功成名就了,你们还得严格要求自己!这种在关键点上所谓的“宽容”让我无地自容甚至有些羞愧,没有一点轻松的感觉,反而给我增加了莫大的压力,产生了必须下定决心高质量完成学位论文的想法。可能这也正是导师睿智的一面吧。
在从武汉返回威海(汽车再转烟台)的火车卧铺上,长达23个小时的行程乃至回到单位后的一段时间内,我翻来覆去思考答辩专家的意见与姚老师的建议,特别是作为基础点“可行性”的问题。对于研究的选题,最基本的要求是必须属于自己读博的“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二级学科范畴。这样,我又想到了自己长期从事的“医学信息教育”。它作为交叉性学科,既属于“信息”的领域,又可归入“卫生管理”的范围,特别是自己熟悉国内医学信息教育的基本情况。向导师汇报了自己新的想法后,她说,国家正在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该题目的研究有必要性;属于本学科博士研究的范围,又是自己擅长的领域,具备可行性。但又特别提醒我,关键是看研究成果能否具有创新性。
在得到导师的肯定性答复后,我随即加紧进行论文设计,拟定了“我国医学信息教育可持续发展研究”题目,基本思路为立足于科学发展观统领下国家推进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战略与加快卫生信息化建设的背景下对医学信息教育进行研究,进而搜集资料与分析、形成研究方案。后来,顺利通过了开题并进入正常的论文调研、分析与撰写中。
德教双馨 随风润物师慈心
客观地说,姚老师对学生要求比较严格。初次见面或不了解她的人,可能认为她脾气不佳甚至有点“凶",至少和“和煦”不太沾边。但长期和姚老师接触后,同学们最终会发现,姚老师是一位好导师,是“真心”、“真情”、“真实”对待每一位学生的人。大家对于导师,也常常从最初的“敬畏”逐渐变为“感恩”。
她真心指导学生。导师与普通的教师不同,教师重在“教”、而导师重在“导”。在我的论文预答辩时,专家们提出的问题,仍然围绕在题目拟定时姚老师最关注最担心的“创新点”方面。有的专家认为其中一个创新点值得肯定,但另一个创新点)则不能成立。事后的几天,我对照10万字的厚材料冥思苦想,但也积不出问题的“答案”而束手无策。就在自己处于迷雾中的“关键时刻”,导师突然来电照亮了我前行的道路:人才的供求关系是否应该是一个寻求突破的地方?我恍然大悟,醍醐灌顶般围绕这个思路分析,终于发现了“新大陆”,即理清了体现今后几年内国内医学信息人才的供求关系的人才需求量与毕业生数量,自然是一个创新点,是对医学信息教育的贡献。果不其然,得到了答辩专家的认可与赞同。
姚老师不仅是在学术方面给予学生指导,还特别引导学生们如何做人、做事。她总讲做人是第一位的,做诚实人、做踏实事,成绩成果都是水到渠成的。我们作为管理类专业的研究生,不但要学好书本知识,还要多接触社会,在实践中多学习“无字书”。比如,指导学生筹备会议时如何做好策划,各个环节要考虑周全,“心要细、眼要亮、口要张、腿要勤”;“工作后有可能教学、科研、人际和生活交织在一起,要有同一时间同时处理多件事情的能力”。后与同学们再相聚,聊及此事,同学们普遍反映,导师当年的教导,其正确性在之后的工作和生活中深有体会,使大家少走了很多弯路。
她真情为学生着想。常言道,经师易遇,人师难遭。姚老师不仅关心学生的学习,还关心大家的生活。日常生活中,她也常常和同学们一起打网球,要求在办公室的同学每天上午10点做广播体操。有时候看大家连续工作累了,就带大家去KTV唱歌放松,这时她会完全和大家“打成一片”,唱起流行歌曲来比同学们还“嗨”。
2011年9月下旬的一天中午,导师突然来电,称她将应邀去澳门工作至少三年,特地通知我两个选择:一是如时间来得及,抓紧完成毕业论文,准备10月份答辩;二是把我转给其他导师指导。感谢导师的“来电”与鼓励,我于是横下一条心,向单位请假一周,“关掉手机”,在家里昼夜“加速度”加工论文。最后,终于历史性地顺利通过了答辩,比原来设想的提前了半年之久。确实,人都是逼出来的!过程虽然辛苦,但早早了却了自己的一件心事,因此我2012年的寒假与春节过得非常愉快!
她真实为学生做事。姚老师把每个学生的就业前途当成自己的大事,每个人的就业方向都会帮着规划。有几个师弟师妹有去北京工作的愿望,我们的导师就提前帮着联系到北京各部门实习、做项目,以便为以后找到合适工作创造机会,同学们最终基本上如愿以偿留在了京城。
前面提到的就在自己决定提前提交毕业论文时,我打电话了解已经给某期刊(华科规定的应发表“小论文”的期刊)投稿一个多月的论文的录用情况,不料得到的回复是“从来没有收到过”,顿时让我“五雷轰顶”。心绪如同乱麻,不知如何是好。论文如不能及时发表,将不能满足参加答辩的条件,之前的努力也都将付诸东流。原来,编辑部人员调整,后来的编辑不了解情况。在此“关键时刻”,我只好请自己的导师出面,帮助协调联系,问题才得以顺利解决。
恩师真爱徒,师恩深似海。正因为真心、真情与真实对待学生,姚老师2013年被评为华中科大研究生“知心导师”,被学校授予研究生“良师益友”称号;正因为对导师的感恩与亲近,学生在获知了喜讯的“关键时刻”,也往往会“渴望”告知自己的恩师。比如,我和陈丽师妹申报的国家社科基金双双立项后,都是迫不及待地在第一时间分别与我们敬爱的姚老师作了分享。
执着担当 新竹堂前更种花
今年7月份,一条特别的新闻在国内医疗保障与卫生管理学术界引起了轰动,由姚岚教授担任执行主任的国家医疗保障研究院华科基地揭牌仪式在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举行。该基地将在医保院指导下,承担医疗保险重大政策理论及前沿问题研究工作,对医保改革试点工作进行推动、监测、评估和技术支持,对新出台的医保政策、技术规范、改革思路和方法进行解读和培训。国家及湖北、四川、贵州、浙江等省医保局领导,北大、复旦、华科等高校的领导专家等130余人共同见证基地正式成立。
与会的领导与专家普遍认为,基地之所以专门聘请姚岚教授为执行主任,不仅因为她在国内相关学术界的影响力,更是由于她执着的敬业精神与强烈的责任担当。
事实的确如此。姚老师近年来高水平的研究成果越来越多,在本领域的影响力越来越大,实现了由行业内“知名专家”到“著名专家”的转变。以第一或通讯作者在Depression Anxiety、Qualitative Health Research、《中华医院管理杂志》等国内外权威期刊上发文百余篇,出版著作教材八部,承担联合国儿童基金会课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各类项目60多项,多次赴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英国等十余个国家和地区进行学术交流,被聘为世界卫生组织驻华代表处卫生体系国家技术官员、国务院医改评估专家、国务院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评估专家、澳门特别行政区卫生局顾问等,系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基层卫生分会主任委员、中国基本医疗保障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荣获中华医学奖,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当选为湖北省第十届党代会代表。
在平时的学校工作、社会调研与服务中,她白天为本科生、研究生授课、晚上与周末开展科学研究、指导硕士博士生,“716”(每周工作7天,每天工作16小时)是工作常态、生活常规。《长江商报》(2012.6.11)曾评价她“不是医生却关心病人,不是政府官员却时刻在为制定政策废寝忘食”,称她“一年365天,200天都在基层调研”。
十一年前的11月16-19日,由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200余名代表参加的第一届全球卫生体系大会在瑞士蒙特勒举行,姚老师应邀参加大会并在会上介绍中国的卫生改革评价。翌年9月22日,姚老师作为国务院医改评估专家,应邀做客人民网,就医改在基层等相关话题,与网友进行了交流;12月24日,她再次就医改相关问题接受CCTV采访,在新闻联播头条新闻“医改进行时”中播出。
新冠疫情首先在武汉出现后,姚老师发挥专业优势主动为疫情防控建言献策。她接受湖北经视、湖北日报等多家媒体的采访,相关建议得到省委省政府和省防控指挥部的重视与采纳,在疫情防控中发挥了应有的作用。《人民日报》(2021.8.12)报道,姚岚教授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就筑牢乡村疫情防控屏障中发挥乡村医生的作用提出,要持续鼓励乡村医生参加多种形式的培训、学习,提高医疗水平,让乡村医生的服务更有效率、更精准。”
桃李满天下,堂前更种花!期盼已经站在历史新起点的姚老师,今后在创新性人才培养、科学研究与社会服务中取得更大的成就,为国家医疗卫生健康事业做出新的更大的贡献!吾之恩师: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工作与生活中仍将常常忆起您,以您为榜样、为灯塔,努力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
(该文在素材收集与资料加工中,得到了良侠、冯毅、陈丽、姚强、秋霁等吾之同门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作者简介]
曹高芳 滨州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近年来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承担国家社科基金等国家、省部级课题10多项,主编国家规划教材1部、出版专著2部,荣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二等奖、山东省教育系统优秀调研成果一等奖等奖励。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