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林冲从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到飘零江湖,从手刃王伦到晋升五虎,从东征西讨到缠绵病榻,最后病死在水泊之中。看梁山群雄众生相,唯有鲁智深、柴进两人交情至厚,也不过仅仅是大哭一场罢了。正如金庸老先生《笑傲江湖》中明教教众颂:生亦何欢,死亦何苦。只是生死之间总有个由头,那么,叱咤江湖的林教头死于什么呢?
林冲的人生可以分为三阶段,第一阶段为做教头之时,工作稳定,家庭和谐,出入皆庙堂之臣;第二阶段,江湖飘零,寄人篱下,奋起孤胆手刃王伦,求个江湖名声之时;第三阶段则是松江统领梁山水泊,东征西讨,为梁山这个小集体打下一片短暂的安乐,要求长远,则需饮恨吞辱,笑脸相迎不共戴天的仇人。每个阶段的苦楚叠加起来,造成了林冲病死水泊的悲剧。
第一阶段:武将之最,奈何身处权臣之下
林冲身为八十万禁军教头,武艺出众,虽然身处庙堂之间,江湖中也多有人敬佩其本领和为人,然后身处朝廷这样的是非圈子,逢迎长官是必修的功课,慢慢的倒磨去了武人的血性。因次《水浒》中第七回林娘子被高衙内调戏的时候才会有以下这样的描写:林冲赶到跟前,把那后生肩胛只一扳过来,喝到:“调戏良人妻子,当得何罪?”恰待下拳打时,认得是本官高太尉螟蛉之子高衙内......当时林冲扳将过来,认得是本官高衙内,先自手软了。仅仅是“先自手软”四字,就充分体现了林冲当时心中从愤怒到畏惧的心理变化。林冲虽然官职不低,但在高太尉的手下做事,保持良好的上下级关系是必须的,因此,他还抱有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理,想通过自己的妥协来维系安稳的生活状态,做出放掉高衙内的决定,一是因为这样的心理作祟,其二,“手软”两字也明明白白的告诉读者,林冲怕了。他到底怕的是什么呢?是《水浒》中时常提及的几个字:不怕官,只怕管。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的思想麻痹了他反抗的心理,畏惧权贵的本性使他放弃了抵抗。即便是被栽赃于白虎堂,发配沧州,都还一直抱有“忍一时,终究有和家人团圆的机会”,以至于两个押送的公人明明白白的要取他性命,鲁智森救其性命的时候,还顾及着自己曾经的朝廷命官身份。不敢稍稍反抗,期望通过自己的摇尾乞怜获得同情,骨子里盼望别人放自己一马。此时此刻,人性的劣根性展露无疑,人们在舒服的环境下生活得太久,手中的利益抓得越多,越不敢轻易的放弃,在关键时刻甚至抛弃自己的尊严,仍然死抓住不放。一而再再而三的忍耐之下,此时此刻的林冲已经被逼到了墙角,再也没有转圜的余地的时候,终于在“风雪山神庙”中情绪爆发,干掉了高太尉派来暗杀自己的陆虞侯。
二、寄人篱下,情义做刀诛王伦
在江湖的颠沛流离中,林冲虽然得到柴进的救助,举荐到王伦手下做盗贼,但是因为王伦是一介书生,本就不是林冲这类人的知己,况且王伦畏惧朝廷征伐,起初是不接受林冲入伙的,可是江湖之大,找一个容身之所之难。在王伦初次与林冲的对话中可见一斑:王伦道:“兄弟们不知,他在沧州虽是犯了迷天大罪,今日上山,却不知心腹。倘或来看虚实,如之奈何?”林冲道:“小人一身犯了死罪,因此来投入伙,何故相疑?”林冲也只有忍气吞声,百般哀求下,火拼杨志显了自己一身本事之后,在王伦手下做一个小小头领。此时此刻的林冲再没有奢求回到以前的生活中去的资本了(林冲夫人已死),一身武艺,一腔热血,只能在王伦这样的庸才手中虚耗掉青春。壮志难酬的郁结,大仇不得报的苦闷,使这个曾经叱咤京都的汉子开始埋下病根。
三、想要恢复官身,就得放弃私仇
林冲见夺了朝廷生辰纲晁盖等人投到水泊梁山来的时候,不仅仅是被晁盖等之间的义气所折服,也不见得是被吴用旁敲侧击的言语打动,估计更多的是,当林冲看到这些无所畏惧的人的时候,又重新燃起了报仇的希望。因此诛杀王伦,换晁盖统领水泊。谁知晁盖死于曾头市,宋江因在江湖中的名声和对水泊梁山初创的功劳,坐稳了第一把交椅。从此时起,梁山干的就是和朝廷作对的勾当,在这段时间里,林冲无疑是最快乐的,心里有了希望,高唐州杀了高濂,稍稍缓解了林冲心中的仇恨,后来两败童贯,三败高俅,擒到的高俅却被宋江放掉,林冲压抑多年的愤怒和不甘彻底爆发,而为了所谓的江湖道义,为了兄弟们的前程,再无手刃高俅,报仇雪恨的机会。被朝廷招安后,四处征战,征方腊的途中患上风瘫,最后死于武松出家的六合寺中。
梳理林冲的一生可以发现,对于宋朝朝廷的仇恨,对于高俅害得自己家破人亡的仇恨贯穿了他的一生。有人说林冲死于宋江的投降主义,有人又说是被江湖中的情与义气害死的——哪怕是效仿古时候的荆轲、专诸等人,尚且可以快意恩仇;有人还说死于东征西战的劳累。当我们重新收拾起理智来看待林冲之死时,会发觉,他的一生都是在和自己的性格做着毫无目标的斗争。或许疾病、情义都是其郁郁而终的原因,抛却这些不可控的因素后看来,一半的原因倒是因为自己的软弱和不愿意去抗争。儒家思想的忠孝仁义在很多时候是好东西,但结合到林冲的 人生来看,愚忠于朝廷,愚忠于朋友才是其难得善终的主要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