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 2014 年乌克兰革命后,乌克兰并不是一夜之间就迎来了黎明。在声势浩大的革命之后,乌克兰由于忙于处理内政及清算亲俄力量,最终让俄罗斯有机可乘,大量没有识别码并装作为「东乌克兰军」的俄罗斯军队入侵乌克兰东部,让乌克兰卷入持续又可怕的内战之中。
在乌克兰内战中,一场不一样的战斗让乌克兰人用证明自己的实力最终赢得世界各地的援助。在这场战斗持续 140 日的围城史诗式战斗中,乌克兰军队以牺牲至少 20 名乌克兰英雄的代价,在机场顽强固守,在面对拥有数倍数量优势的敌军,居然高达 15 次地击退了他们,最终震惊了世界。这场战役有一个英雄般的名字:顿涅茨克机场守城战。
一切的起端
对于顿涅茨克机场守城战这场史诗式防守战的故事,我们得从上个世纪之前说起。顿涅茨克机场其实早在 1933 年落成,当时是以 20 世纪着名的作曲家,谢尔盖.普罗科菲耶夫(Sergei Prokofiev)的名字命名,因为他正是在顿涅茨克州出生。踏入 21 世纪,当时亲俄的亚努科维奇政权为了迎接 2012 年乌欧足球赛,大规模重建这个上个世纪落成的机场。由于亚努科维奇生于顿涅茨克,所以他希望用大型基建项目争取当地选民支持,令顿涅茨克机场最后变成了耗资庞大的大白象工程。顿涅茨克机场建筑费用超过了原先估计的 3.5 倍,达到 875 亿美元。可是,对人口只有十万多人的顿涅茨克来说,这个楼高七层高,每小时可以容纳 3,100 名旅客的机场根本就是一个多余的工程。
对于乌克兰军誓死坚守这个机场的原因,他们的敌人作出了许多的推测。一部份推测认为那个地方内藏有战略用途的地下隧道(注:后来已被该机场的建筑师否定),因为机场本身可以用来停泊敌军的飞机(注:虽然机场跑道已被破坏,但要修复并非难事)。现时最可能的原因是对战略方面的考量,因为乌克兰军能够在顿涅茨克的城郊地区继续驻守,同时也代表当局在战术上承认乌克兰的冲突已陷入僵局。还有更重要的是,乌克兰防守军的英勇抗敌也成为了乌克兰军队的象徵。
第一次攻击
战争是在 2014 年亚努科维奇后来在亲欧盟革命中被乌克兰反对派和示威者赶下台后开始的。早在 2014 年 4 月 18 日,当时一群自称为「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DNR),即自行宣布独立的亲俄罗斯的「分离主义分子」在机场上空升起他们的旗帜。当时,顿涅茨克民兵「东方营」(Vostok)全副武装地闯入机场。让机场暂停运作。得悉讯息后,乌克兰革命政权很快就作出了回应,在 5 月 26 日派遣来自基洛沃赫拉德的乌克兰第 3 独立特务团对机场进行反击。在精心策划的行动和大胆的作战行动中,乌军仅用了几个小时就解放了机场。
接下来的数个月机场一直相对平静,没有发生大规模冲突。直到 8 月下旬,由俄罗斯支持的武装民兵使用从俄方获得的格勒德火箭炮持续对机场发起轰炸。抹去了俄罗斯陆军装备序号的坦克开始发起了攻势。同时间,俄军亦发起了积极的进攻:他们包围了驻守伊洛瓦斯克的乌克兰士兵,并试图入侵马里乌波尔。在这个处境下,滞留在顿涅茨克机场的乌克兰防守军需要独自迎战敌军:他们击退了一波又一波的攻势。
战火中的歇息
在 2014 年 9 月 5 日,战争终于迎来了一线和平的曙光。自是顿巴斯战争爆发后,乌克兰政府与乌克兰东部的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卢甘斯克人民共和国两个政权之代表,于白俄罗斯首都明斯克签订的停火协议,史称《明斯克协议》。在协议签署后,乌克兰和东南部两州暂时停火,顿涅茨克机场迎来了一阵间的喘息。不过,很快战争就会继续。
在 2014 年 9 月 10 日,亲俄武装部队获得了强大的增援。在重型装备上,俄罗斯直接用火车运送 T-72 坦克、用于摧毁加固防线的 240 毫米提尔潘迫击炮和飓风火箭炮予民兵使用。同时,亲俄武装部队还得到在军营受训的正规雇佣兵加强配属,协助他们进攻。然而,即使亲俄民兵在这些俄罗斯强大支持下,他们所发动的攻势仍然被屡次击退。
「机械钢骨」(cyborgs)的传奇
从 2014 年 9 月下旬,机场成为了乌克兰政府「反恐作战」(ATO)的热点。顿涅茨克的民兵派遣了他们最精锐的师团投入战斗:东方营、摩托罗拉营和卡尔米乌斯营被从南方战线调往这里进行攻击。亲俄武装部队从住宅大厦内以轻型火炮、榴弹发射器和大口径炮等武器朝机场的方向发炮。调度塔被反坦克炮连环炮轰,坦克炮火从 200 米的距离打向机场候机楼。经过连番激烈的战斗后,机场早已变成破烂不堪的废墟。
尽管乌克兰守军日以继夜地迎接一波又一波的攻击,从未间断地承受了敌方猛烈的炮火,可是他们仍然一次又一次地摧毁了大量敌军的坦克,并有如猛狮般与敌人战斗。从那时开始,「顿涅茨克人民共和国」的亲俄武装部队开始给予这群保卫机场的乌军一个史诗称号 —「机械钢骨」。结果从那时开始,这群乌克兰防守军就只被敌军称为「机械钢骨」。
「老天啊!我不知道到底是谁在防守着那个机场,但我们不可能在短短三个月内把他们从那里赶出去。尝试过突击,但我们都被击败了,只能撤退……我不知道是谁坐在那里,不过他们不是人类,而是机械钢骨。」
— 以上是「新俄罗斯」亲俄武装部队对机场内的乌克兰防守军的描述。
抵抗开始转入困境
「这处机场已有 95% 被我们控制。实际上目前我们已经占领了它。只是还要肃清一些剩下的乌克兰政府军。乌克兰军队正在撤退。现在还不如说他们在逃离。识时务的人都缴械离开了。」
— 顿涅茨克的叛军部队的首领 Aleksandar Timofeyev 2014 年 8 月时如此说道,声称「有望很快夺回顿涅茨克机场」,最终他们多用了五个月才做到这件事。
截至 2014 年 9 月,驻守在顿涅茨克国际机场的乌克兰部队开始日渐减少。虽然在帐面上,守军数量颇多,包括第 3 特务团、第 93 机械化旅、第 79 空中机动旅和第 17 独立坦克旅,不过实际上真正留守的部队远远没有纸面上般庞大。由于正规军兵力短缺, 缺少的兵力只能由志愿兵填补。当中包括了许多成份相对复杂,乃至是新纳粹潜藏的准军事组织,例如右区(Right sector)、顿巴斯部队(Donbas)、第勒普(Dnipro)。值得一提的是,第 93 机械化旅编制中的第 20 摩托化步兵营,就是由第勒普(Dnipro)这个单位演变而成。对于这一点,应该恐怕就是乌克兰守军的最大污点了。
从 10 月开始,战争的天平已经开始从乌克兰一方转向俄罗斯方面。顿涅茨克机场形势相当险峻,因为机场跑道本身就是一个相当平坦开阔的突出部,而乌克兰军随着俄罗斯军队和亲俄民兵的进攻,只能占据机场内的设施建筑以及机场西侧的村落顽抗。在猛烈的炮火中,亲俄武装部队进一步向机场逼近。 他们以烟雾弹为掩护,得到坦克支援的部队开始闯入机场旧航站楼。尽管如此,乌克兰军队后来还是成功地将亲俄民兵阻止了他们的前进步伐。机场中的乌克兰士兵在面临不断的围攻情况下,只能被迫躲在水泥墙后面顽强抵抗。
截止 10 月为止,乌克兰部队继续控制着控制塔和旧航站楼。由于机场东、南以及北部都掌控在敌军手里,因此在防御机场的部队不单单会受到曲射火力攻击,还会有东、南和北三面的直射火力,导致对机场内的补给以及部队的轮替非常困难。根据报道,亲俄武装部队几乎不间断地炮击机场,每天至少袭击一次航站大楼的乌克兰部队。跑道已经被严重破坏,无法使用。机场上的空地布满了被摧毁的装甲车。报道更声称,「在新航站楼内,几乎每一块玻璃都被击碎;每一扇门、每一面墙和天花板都被子弹和弹片击穿,没有一处地方完好无缺。」
战争走向尾声
战争踏近 12 月,机场上的旧航空大楼和新航空大楼附近的战况开始向亲俄武装部队倾斜。乌克兰军队从旧航空大楼中撤退,亲俄武装部队则从新航空大楼中被击退。可是,此时乌克兰军队唯一仅余的补给线:皮什基(Piski)和阿夫迪夫卡(Awdijiwka) 却发生了激战,令守军大为紧张。幸好在 12 月期间,驻扎在机场的乌克兰部队在欧安组织乌克兰特别监察团的监督下,进行了几次轮换,战事一度停了下来。可是,从 12 月 29 日开始亲俄武装部队又再次袭击了政府控制的机场阵地。虽然战斗中亲俄武装部队被打退,不过他们对战略要地皮什基村发动了三方面的进攻。最终,在一番激战之后,亲俄武装部队已控制了该村,到这个时候,机场已经开始守不住了。
在绝望之中,乌克兰政府军 1 月 12 日袭击了亲俄民兵控制的旧航站大楼,尝试打开一条血路。但是,这次袭击却被亲俄武装部队击退。这时候,保卫机场的乌克兰部队接到了亲俄武装部队发出的最后通牒,声称乌克兰政府军如果不在当地时间 17 时前撤出机场,他们将面临被「被彻底击杀」。不过,乌克兰军队非但没有撤离,更决心死战到底。在对机场进行了四天的猛烈炮击后,亲俄武装部队将附近数月仍屹立不倒的空中交通管制塔台也一并击毁。
战斗的结局
为了不让亲俄武装部队发现乌克兰军兵力不足,机场守军常常从不同地点发射大量弹药来迷惑叛军,不过这个做法已经开始失去用处。在 1 月 14 日,亲俄武装部队开始发动最后一轮大型攻势,击退了乌克兰军队,并夺取了新航站楼的三分之一。次日,亲俄民兵当局表示,他们已经完全控制了机场,新航站楼上空飘扬着一面顿涅茨克共和国国旗。
尽管如此,战斗仍在继续。傍晚时分,乌克兰军队发动反击,迫使叛乱分子从大楼一楼撤退。当时,亲俄民兵部队仍控制着二楼和地下室,整个机场的守军被围在一楼。在最后的时刻,自知突围无望的乌克兰军没有选择投降。相反,他们决定高唱着乌克兰国歌《乌克兰仍在人间》,骂着普京死战到底。面对如此形势,自知进攻不会成功,只会招来巨大伤亡的亲俄武装部队选择用了最激进的方法来彻底收拾这群意志坚定的乌克兰守军。因此,他们用工程器械鐅穿楼顶,往下层施放炸弹,最终才得而全歼这群「机械钢骨」。
总结
在 2017 年,这群悍汉的故事拍摄成电影《机械钢骨:英雄不死(Cyborgs: Heroes Never Die)》。每逢乌克兰陆军日,乌克兰人就会播放一次这部电影,以纪念这群乌克兰烈士。乌克兰的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期待英雄和外人,因为自己的土地终需自己来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