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袍,皇帝的朝服,又称龙衮,因袍上绣龙形图案,故名龙袍。
一般认为,中国龙袍起源于秦代,当时还没称作龙袍,皇上的衣服称为帝服。
龙袍的真正定型,则要追溯到汉武帝时期,他改进了秦朝的帝服,在大量黑色的腰、袖加入了红色,并为大臣设定了统一的朝服。
唐代时,皇家逐渐弃用以黑、红为主色的汉家龙袍,开始用起全新的御黄色龙袍。
宋代的龙袍,则既不是黑红色,也不是御黄色,而是改用几乎全红色,冠冕则与汉家皇冠有几分相似。
元朝时的帝服,以蒙古贵族的服饰为基础,龙袍则以龙爪的数量来定。大臣可以穿和皇帝类似的衣服,只是龙爪数量需小于皇帝。
明朝时,龙袍被指定作为皇帝正装,其他人不得穿戴。明朝龙袍的颜色以五行代表色为基准。明朝以后,皇帝亦赐龙袍予王公大臣,他们的服饰上绣着龙纹,但不能称为龙袍,只能称“蟒袍”。清朝的龙袍,在礼服中属吉服系列,圆领口,右衽,马蹄箭袖,衣色用明黄色,领和袖等几处用石青、片金织物缘边。在龙袍的不同部位共饰有九条龙和十二章纹,间以五色云纹。
受《周易》影响,古代帝王崇尚“九五至尊”,故皇帝的龙袍上都绣有九条进龙,胸前、背后各一,左右两肩各一,前后膝盖处各二,还有一条绣在衣襟里面。
“从正面或背面看,则只见五条,合"九五之尊"的帝王称号”。
龙袍作为服饰制度的核心确立,标志着中国封建社会进入新阶段。然而,服饰制也正是中国封建王朝开始走向衰弱的标志之一。伴随着辛亥革命,封建服饰制度终于寿终正寝,龙袍亦成为历史文物。